新闻中心
News
分类>>我们如何中了跑步的“魔咒”
我们如何中了跑步的“魔咒”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的数据,2011年中国境内举办了22场马拉松赛事,2013年增加到39场,参赛人数超过75万人次,参与全程及半程马拉松项目总人次将近20万人。而到了今年,有统计显示,包括专业竞赛、运动品牌组织的活动等,总数甚至增加到了50场左右。
最受关注的北京马拉松赛、上海马拉松赛,一度出现了一票难求的局面。网友为此吐槽,“上马比拍车牌还火”。而北马还连续两年面临PM2.5爆表的局面,但雾霾根本挡不住参赛者的热情。
可假如你向一位长跑爱好者提问“你为什么热衷于跑步”,也许他们反倒会迟疑。真正爱上跑步后,向另一个人解释为什么爱跑步,变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怪不得有人说,“跑步,没有逻辑”。
在一个跑友论坛,一篇名为《热爱跑步的49个理由》的文章很是抢眼。文章对跑步作用于人们身心各个方面的益处进行了细致地分析。没错,对于选择一件事作为开始,总是需要一个理由的。
对于普通大众而言,选择去运动首先还是出于锻炼、减肥的目的。之所以是跑步,无非是这项运动简单、易行,门槛低,代价也低,参与人群自然就更广泛。
北京体育大学田径专家熊西北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相较于其他运动,尤其是球类运动的跑跑停停,跑步特别是长跑这种持续不间断的运动,必然使得呼吸系统、心肺系统获得比前者更明显的改善。反过来,心肺系统的功能加强了,吸氧能力、心脏功能有了显著地提高,持续活动的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在他看来,这才是跑步运动对最直接、最基本的贡献。
其次,在跑步过程中,的骨骼持续撞击地面,这也给了血液中的钙质一种强有力的刺激,促进它们的固定,从而加大骨密度,这能有效预防骨质疏松。
据熊西北介绍,研究人员曾对老年人的骨密度作过测试,将那些喜欢锻炼的群体按照不同的运动项目进行分类,例如太极拳、游泳、球类运动、跑步等。结果显示,少数选择摔跤项目的老年人的骨密度最大,因为这项运动的对抗性最强,其次就是跑步。而游泳对骨密度增加的贡献则相对比较小。
然而,即便人们能清晰地掌握跑步运动对身体的科学的促进作用,还是无法解释,人们为何跑到大汗淋漓、腰酸腿疼、呼吸局促还不愿放弃。对于真正爱上跑步的人而言,健身或者减肥的目的,似乎已经不那么具有说服力了。有人甚至为此解释,“跑步不是为了健身,而是健身是为了跑步”。不喜欢跑步的人一定觉得,这简直就是一种无厘头的回答。事实果真如此吗?
在成为一项运动之前,跑步首先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无论是为了躲避危险,还是表达愉悦或者愤怒的心情。人生来就有奔跑的,人们一定都还记得,孩子们只要学步成功,就会踉踉跄跄跑向父母怀抱的那一幕。爱上跑步,也许只是释放了一种人类的天性。
进一步来说,跑步本身的可控性很强,因此,它能带给人一种可控感。北京体育大动心理学教授张力为认为,无论是职场还是生活中,总有那么些事让人觉得身不由己,产生一种社会无奈心理。而跑步运动,某种程度上而言可以是随心所欲的,在哪儿跑、什么时候跑、怎么跑、跑多久统统都可以由自己决定,它极大地满足了人们想要控制自己命运的。这种满足感在其他运动项目中很难获得。
与此同时,跑步可以转移人的注意力,暂时把生活和工作中的烦恼抛开,因此,焦虑、抑郁的情绪也会得到短暂的控制和下降。生活中面临的价值观、发展目标等问题可能与个体的思维倾向性有关,而跑步时,人们可能进入一种自由联想的阶段,能让人感到舒服、愉悦。许多研究反复证实了,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活动,可以降低焦虑和抑郁程度。
当然,另一种解释是,在锻炼过程中,大脑会产生一种名叫内啡肽的激素,它甚至能带给人性快感,长此以往能使人上瘾,这也是运动成瘾的原因。不过,这种机制并非跑步所特有,任何运动,只要人们长期坚持,都会拥有这样的体验。
此外,跑步运动虽然枯燥,却很容易让人产生成就感。跑步成绩的衡量异常简单,无非是长度和用时。当人们坚持跑完5公里、10公里,几乎所有人都会朝着半程马拉松的目标前进。而且,强迫自己做成一件事情比愉快地完成一件事情,更容易让人获得自信。此时,成就动机胜过了其他的理由,这也是为什么,人们一旦跑上了,就再也停不下来了。跑步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游戏。
喜欢长跑的人一定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在跑到一定长度时会面临一个“临界点”,到了这个阶段,身体机能突然急剧下降,几乎难以为继。然后,此时的大脑似有一种“魔力”,让人在精疲力竭时依然努力压制自己想要停下来的。因为它知道,只要越过去,会有一种奇迹般的在等待着自己。
“有人将它形容为类似于宗教式的体验。”欧迅体育总裁朱晓东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人们在经历一段极度痛苦的时期后,突然瞬间释放出自由,那是一种涅槃重生般的感受。”
张力为解释,在科学上,这种特殊的精神状态被称之为“跑步者”(runners high)。“这是一种异常愉快的、抛弃了所有杂念的、忘我的感受。人们因此觉得爽极了。”
不过,也只有真正热爱跑步的人才会获得这种高峰体验,常人也许很难感同身受。张力为也坦言,目前还无法完全解释这种特殊的精神状态的成因,也许仍是与内啡肽这种激素的分泌有关。
越来越风靡的跑步运动,也让一部分评论人士嗅到了“秀”的味道。可是,谁说跑步就不能从“秀”开始。
夜幕降临,换上一身运动装,戴上耳机BOB半岛官方网站,尤其不能忘了运动手环,开始路跑。然后第一时间将自己的跑步成果发布到应用软件平台,这才算是结束了运动。
如今,在应用软件商店,与“跑步”有关的APP多达几百个。其中,最为有名的跑步软件咕咚目前已有78万人下载,其对外公布的用户数甚至高达2000万。
光明乐跑是光明网旗下成立了一年多的集活动、赛事、培训、公益、论坛等于一体的项目团队,从最初的500多人,已经发展到拥有5000多名固定跑友。
“光明乐跑”论坛负责人吴丛丛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那些最初的跑友多数确实只是奔着玩儿的心态参与到一些长跑活动中的,平时未必有跑步的习惯。比如2013年北京国际长跑节,主要分为5公里跑和10公里跑,对于身体比较健康,有一定运动习惯的人来说,并不是什么挑战。但即便他们完成了那次活动任务,马拉松对他们而言依然是遥远的。
而北京地区的优势在于,适合跑步的公园较多,这就成为了一些组织、社团能把人们定期聚集起来开展约跑活动的契机。“跑步运动的组织化,对跑步人群的增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吴丛丛说。
尤其是在引入了一些国外的特殊的跑步项目后,比如今年尤其受人欢迎的“彩色跑”(Color run),还有一些夜跑活动等。它们的特点在于娱乐化,这类活动更像是一场大Party,跑步只是一种活动形式,重点是年轻人聚集在一起,high起来。
吴丛丛认为,相较于国外,国内社会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各种民间团体的数量还是较少,另一方面,人又是具有强烈的社交需要的。“定期的约跑活动,使得成员可以定期碰面,交换训练心得,甚至成群结队地去到各个城市跑马拉松,很容易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随着交流的深入,这种跑步关系甚至可以延伸到生活中。”
而且,在她看来,跑步运动本身特别容易抱团。由于长跑很枯燥,过程也很艰苦,有了共同的目标,彼此的鼓励和支持,就更能让人坚持下去。因此,跑步也能培养人们的集体意识。
此外,吴丛丛一个特别的感受是,与其他社交群体相比,跑步群体是一个去身份化的组织。“不管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老板或是草根,在跑步这个平台一律不存在。跑步的价值取向只是成绩的好坏,谁跑得好,大家就尊重谁。这种以更加平等的身份接近和对话的方式,可以使人们获得更单纯更轻松的享受。”
一部美国电影《阿甘正传》曾经感动了无数观众。这部电影的价值在于,它全篇贯穿了美国近代社会的大事件,它是近代美国与文化的缩影。阿甘通过跑步,造出了一个无比生动的美国梦,“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有意思的是,正是电影所描述的上世纪70年代,当时的美国经历了“越战”、“冷战”、总统犯罪等诸多事件的打击,同时,美国社会掀起了一股跑步热潮。
村上说:“跑步时我身处宁静之地。”跑步对他而言是一场贯穿一生的孤独的修行,这无疑是跑步的最高境界。
“跑步让人在迷惘中找到了自我和信仰,找到了越过困难的勇气,这恰恰是目前国内社会所缺失的东西。”朱晓东说,“跑步运动在国内的兴起,将带给这个社会更多积极的能量。”
喜欢独自跑步的严肃跑步爱好者,曾参加在奥森公园举办的2014年李宁全国10公里路跑联赛。能跑下“半马”。
每次跑步一小时左右,每次10~12公里,每隔一天跑一次,月跑量160公里。冷不丁遇上雾霾不能跑,这一天就会觉得焦躁不安,就好像什么事儿没完成一样。
以前爱打网球,自从跑上步,网球就丢下了,跑步方便,在哪儿都能跑,省事儿。跑步不但让心态更平和,也让身体更轻松,曾经通过三个月跑步减重12斤。跑到极限时,都会遇到坚持还是放弃的选择,这不仅是心灵与身体的对话,也是生活的翻版与复制。
以前上大学的时候就总跑步,晚上自己一个人绕着操场跑,戴着耳机边跑边听歌很爽,心情不好的时候更想跑。
自从参加工作以后,跑步就不是简单地与自己对话了。现在更多是跟小伙伴们一起跑。以前自己一个人跑的时候多半是心理有压力,想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但是现在跑步是享受跟很多小伙伴一起的感觉。
上个月跑了2014北京国际马拉松赛的“半马”,一口气跑下了21公里。跑之前心里也打鼓:以前最多跑10公里,21公里跑不完怎么办。但是从5公里过渡到10公里时,发现也没那么困难,我告诉自己从10到15公里也不会很难,15到20公里也能坚持。最后两公里,腿都几乎抬不起来了,但也没想过要放弃。跑到19公里的时候,一直在咬牙坚持。
跑步虽然人人都可以参与,但一定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刚开始跑可以定3公里,慢慢提升到5公里,然后8公里、10公里。不然很容易受伤。周围小伙伴有的膝盖受伤、韧带拉伤。
运动以后感觉挺舒爽,而且确实瘦了,身体也感觉比以前灵活了,精神状态也好了。渐渐发现,周围运动健身的人也多了起来,以前公园里都是老头老太的健身天下,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渐渐成为了跑步锻炼的主力。
7月底单位发了计步器,第一天就走出13081步。在朋友的鼓励和带动下,开始坚持快走,一个星期就感觉肠胃和睡眠好多了。
之后的一个月里,每天坚持走路超过1万步。坚持下来最难,坚持走路需要自我驱动。每天把计步器的数字晒在朋友圈里,无形中给自己一个激励。一个多月下来,共走了36万多步。
后来用手机软件“S健康”,每天晒1万多步,约7.5公里左右,消耗310卡路里。现在,只要每天坚持走下来,就能睡个好觉。